首页 > 产品中心

寻访奉贤的感动丨走近街区书记、党员骑手、苔花手作坊主理人看他们如何汇聚微光共筑治理新篇

发布时间:2025-08-20 08:56:44 作者:产品中心

  在奉贤,社区治理不是冰冷僵硬的条条框框,而是点点微光的温暖交汇。这些光,来自街巷深处那些平凡的身影——是遍访商户的街区书记,是守护特殊儿童的商铺店主,是穿行风雨间的快递骑手……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散发微弱的光和热,汇聚成足以照亮城市的灿烂星河。

  奉浦街道的西部街区,正是这样一片被星河温柔怀抱的地方。这里没有高亢的口号和动人的赞歌,有的只是俯身向下的关怀和日复一日的奉献。每一道微光,都在丰富着城市治理的内涵,重塑着人民城市的形象。

  一件印着“党群服务”字样的鲜红马甲,一双沾满街巷尘土的鞋子,是奉浦街道西部街区党支部书记冯贵吴的“工作标配”。她的“战场”,在居委会的围墙之外,在商户住户云集、骑手穿梭往来的街巷广场。“你何时有空?我随时来!”是她走访商户时常说的话。

  初来乍到时,基层服务对于商户来说还是个陌生的概念。他们只知道哪个政府部门管什么,没想到有一天政府部门会主动把服务送上门来。对这位突然造访的“冯书记”,他们心里充满了疏离与不解。

  冯贵吴没有气馁。她来到繁华的韩村路美食街区,以普通顾客的身份,一杯咖啡、一碗米线、一个包子地挨家吃过来,不经意地跟商家聊口味,说生意,谈生活,告诉他们现在成立了街区党支部,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她。

  当问到何时能坐下来好好谈谈,得到的却往往是敷衍搪塞——“晚上五点后有空,你来吗?”没想到冯贵吴立刻答:“我来。”

  当她和工作组的伙伴如约前来,商户在惊讶之余仍有很多的疑惑:“我们是外地来的,也可以吗?”

  “当然可以,咱们街区三分之二的商户都是外地来的。不管你来自什么地方,来了都是奉浦人。”

  耐心与尊重,就这样为冯贵吴赢得了商户的信任,她渐渐成了大家最熟悉的“食客”,被亲切地称为“冯姐”。

  当商户们终于放下戒备,向她吐槽“生意难做”,冯贵吴迅速行动起来。她注意到美食街毗邻一家商学院,便精心策划了“开学季”系列活动,邀请学生和商户一起参与。人流多了,街区暖了,生意也就好起来了。

  从“你是谁”到“有事找冯姐”,再到“我跟冯姐干”,当被动接受服务的旁观者成为家园的主动守护者,那些团结在冯贵吴身边积极为街区出力的商户,常常带给她很多的感动。

  一次街区要举办活动。前期筹备的时候,麻辣烫店老板陈井红就一直在忙前忙后。活动当天,陈井红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到现场,说出的话无比坚定:“姐,你的事就是我的事,以后我都跟着你干!”

  异乡汉子陈井红,后来成了西部街区第一个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店主。台风天里,他会主动疏通堵塞的下水道,拍下照片发给冯贵吴。

  而冯贵吴和她身上的红马甲,正如一面流动的旗帜,让“党建引领”不再是抽象概念,而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关怀与服务。

  在奉浦街道,“宅咖車喜”不仅是一家提供咖啡与洗车服务的综合店,更是一处爱与希望的港湾。

  店主管玲玲,一位奉浦媳妇,用温柔的爱心为特殊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的窗。

  2023年,在奉浦街道“青苔梦想守护”项目的推动下,“宅咖車喜”成为残疾青年职业见习基地。管玲玲的初心很朴素:让即将成年的孩子们接触一门技能,未来或可赖以谋生。

  于是,洗车区旁,咖啡香中,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可以来此体验,中专的孩子则参加为期八个月的实习,学习洗车、做咖啡、整理货架等。

  管玲玲很快发现,光是传授职业技能还不够。“我不想他们在这里的时间有一点浪费。”她渴望带孩子们体验更丰富的生活,感受创造的快乐。

  于是,“苔花手作坊”在2024年3月应运而生。精巧的手机链、手串、车挂、发夹、胸针一件件从孩子们手里诞生。每一件都是管玲玲自己先学着做,再手把手教给孩子们的。

  过程的艰难远超她的想象。这一些孩子在心理或智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,教任何东西都需要千百遍的重复,需要极致的耐心。但他们又有远超正常孩子的的专注与投入。当一件件精美的作品终于从手中诞生,自信的微光在他们的眼眸中闪现。

  做手工时,孩子们会聊起家里的事和那些不便和父母说的心事。温馨的店铺一角,就是他们走出家庭和社会交流的触角。

  但管玲玲仍不满足,她深知真正的融入需要直面社会的目光。于是她带着孩子们走出店铺,走进街区、公园去举办义卖,让他们去适应任何场合,接触各色人等。这或许是比手工制作更重要的技能。

  一开始孩子们都表现得胆怯羞涩,但他们内心也盼着能卖出自己的作品,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。随着与人的交流慢慢的变多,社会在他们眼里不再那么陌生可怕。

  “看一看吧,这是我们自己做的。”那个曾经沉默不语的高个子帅气男孩,如今能在管玲玲“不舒服”的时候,鼓起勇气向路人发出邀请,甚至还会说“走过路过别错过,不买没关系可以试试看。”

  每卖出一件商品,孩子们能获得五元佣金。握着用努力换来的钱,他们既兴奋于收获,也懂得了“赚钱不易”。

  “这些孩子在学校和家庭里面是被保护起来的。”管玲玲说,“但他们早晚要走进社会。我就当他们是普通人,帮他们从学校到社会做个过渡。”

  更让管玲玲动容的,是身处奉浦街道的那份归属感。当冯姐一次次带着党组织的关怀走进店铺,当街道、党群服务中心、妇联和无数爱心人士一次次向特殊儿童伸出援手,她深切感受到“任何一个人都是一道微光,汇聚起来就能照亮孩子们的路。”她更由衷地“庆幸个人选择了奉浦街道。”

  今年,有两个孩子实习结束后成为了“宅咖車喜”的正式员工,将来他们还可以去管玲玲经营的烘焙坊里工作,学习更多的技能。

  当你走进店里把车钥匙交给迎上来的店员,喝完一杯咖啡后再从他的手里接过钥匙,全程交流中不会感觉对方和正常人有什么不同,你会从心底赞叹管玲玲所做的一切。

  44岁的卢红,从陕西商洛来到奉浦街道已近十年,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。美团配送员的身份,赋予他穿梭社区的便利;而一颗员的赤子之心,更促使他将这便利转化成守护家园的力量。

  “尽己所能,准时送达。”抱着这份朴素的信念,卢红创造了从业以来“零投诉、零差评、零超时”的纪录。每天四五十单,每单里程常达七八公里。当订单准时无误地交到顾客手中,那份自豪感是他坚持的动力。他多次获评“先锋骑手”、“优秀员工”,更赢得了“骑手大哥”的尊称。

  成为党员之前,他就是热心的社区志愿者。道路上的安全风险隐患、台风前未加固的门牌店招、阳台上未做好防护的花盆……都会被他注意到,第一时间报告给“冯姐”。

  那天下午一点半,送完单的他去社区食堂吃饭,发现门关了。自己晚点吃倒没事,但他马上想到和自己一样的快递小哥们,忙活了半天,需要这样一个经济实惠又干净卫生的食堂吃口饭。于是他当场填写了征集意见的单子,建议食堂开得晚一点。

  街道立刻跟进,把社区食堂的服务延时到了下午两点。不仅如此,食堂还专门为骑手推出15元畅吃的套餐,让他们每天都能吃上饱饱的热乎饭。就连北方人喜欢的辣菜和面食,也为他们准备了。

  骑手参与社区治理、推动社区食堂延时服务的案例,后来还入选了“人民城市——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”主题展。

  他主动与行动不便的老人结对,留下自己的手机号,告诉他们有事可以每时每刻找他。休息时,他会上门探望老人,代买物品;刮风下雨时,只要赶上休息,他都会为腿脚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。遇到刚来奉贤的外地人,他都会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和指点。

  一个下雨天,卢红在送餐途中发现一处窨井的盖子缺失。当时他手上的单子只剩两三分钟了,稍一停留必定超时。犹豫了一下,车子已经开出去一百多米。可是越开越慢,越开越不踏实。最后他还是一拧车头开了回来,在窨井旁边放置了标志物,把情况上报给街道,得到回应之后,才放心地离开。单子送晚了十分钟,他耐心地跟顾客解释,获得了谅解。

  提起这件事,卢红显得很低调——“也不算得上什么好人好事,做了就做了。如果没做我倒是会一直后悔的。”

  工作中,卢红丝毫没有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新人,累计带出了76名新人骑手。在他的感召下,其中的很多人都加入了服务社区的队伍,成为社区治理的“生力军”。他们组建了网格员群,在送餐途中化身“移动探头”:井盖缺失、高空坠物风险、异常焦糊味都会被即时发现,即时上报,及时处置。

  还有一次,卢红发现一些商户门前的小台阶和门上的铰链很容易绊倒顾客,便立刻报告给街道。冯贵吴书记很快召集相关商户开会,请卢红现场指出隐患点并提出解决方案。卢红态度诚恳,提出的整改建议切实可行,如张贴醒目标识、平整台阶等,更重要的是他和商户们处在平等的身份,说的话更容易被听进去。问题很快得到解决。冯书记感慨地说,“他的话比我们的行政指令还有效。”

  冯贵吴的红马甲、管玲玲的手作、卢红飞驰的车轮……点点滴滴汇聚成奉贤社区治理的生动样貌。正是这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、一件件带着温度的小事,共同谱写了“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的理念。

  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”每一份看似微小的努力,都在为这座城市增添韧性,注入活力。而奉贤的美好,正在于懂得珍视并倾力汇聚每一份平凡而伟大的微光。